今次和籃球種族再度合作,在開季前會先寫一寫NBA的30支球隊,不過角度卻非介紹他們在今夏增兵情況,或是新季是否有力爭標,而是在我多年的採訪及寫作生涯中,這支球隊留下給我的特色和回憶;和主理人商量時覺得此主意相當有趣,所以就再度合作。今次打算按英文字母排列來動筆,第一支介紹的球隊是阿特蘭大鷹隊。
鷹隊是NBA典型的「配角球隊」,實力不錯,距離冠軍卻很遙遠,對上一次稱霸,已經是1958年,有半世紀之多。鷹隊歷史悠久,早在1946年已創立,前身是三城黑鷹隊(Tri-Cities Blackhawks);隨住球隊幾次搬家,終在1968年來到阿特蘭大定居至今,而他們贏冠軍的那一年,還是叫做聖路易斯鷹隊(St. Louis Hawks)。
我對鷹隊有特別的感情,因為第一次去明星賽採訪,正是在阿特蘭大舉辦。工作之餘,也有四處走走,那時鷹隊的主場館還是叫Philips Arena(現在叫State Farm Arena),除了球場,也去了Martin Luther King的遺址,當然少不得到CNN的電視中心參觀。記得有晚外出用膳,之後到酒吧輕鬆一番,果然聽到了Ray Charles的《Georgia on my mind》,有時外出工作最大的樂趣,就是可以體驗不同的城市風情,比起看鷹隊的比賽,這個民權之地漂亮的奧運主題公園,更令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NBA的資深球迷也不得不承認,這支球隊一直都活在其他強隊陰影之下,如果溜馬、紐約人和熱火等,是公牛盛世的最強抵抗者,那鷹隊的地位大約和騎士差不多,都是首輪游居多。鷹隊的代表人物是誰?要看你睇波的年代,包括Dominique Wilkins、Steve Smith、Joe Johnson,Josh Smith,甚至是年輕球迷的Trae Young;我自己也是「人類精華影片」(Human Highlight Film)的年代,當年他和Michael Jordan在1988年入樽賽的激鬥,堪稱經典,也可以說是鷹隊距離擊敗公牛最近的一次。雖然該屆落敗,但Nique早在1985年已贏過一次(90年他也再次勝出),翌年就有隊友Spud Webb勝出賽事,加上Josh Smith在2005年也稱霸,鷹隊可說與入樽賽特別有緣,同隊有三人先後四度稱霸,也是紀錄。
Nique可說是在Tracy McGrady、Carmelo Anthony出現前的超級搶分機器,他對球賽理解很簡單,就是入得越高分球隊贏波的機會越大。在效力鷹隊的12年間(1982-1994),的確讓球隊成為東岸其中一支穩入季後賽的球隊,可惜僅止於此。因為當時東岸塞爾特人仍是強權,加上後起之秀活塞及公牛,還有較後的溜馬和熱火,所以從未試過打入東岸決賽。當時鷹隊的陣容不差,我有印象的除了Nique,還有控球的Mookie Blaylock,個子不高但是稱職的控衛,當然還有經常被人笑手短的中鋒Kevin Willis;後期有Steve Smith、中鋒Dikembe Mutombo,連昨日52歲生日的「學生王子」Christian Laettner也曾是一員,但無論如何努力,甚至Nique曾在87-88領軍與塞爾特人惡鬥七場才出局,甚至在生死戰攻入47分,也仍然衝不破高牆。
較年輕的球迷,對鷹隊的印象應該是所謂的「一線鷹」,當年球隊以Jeff Teague、Kyle Korver、DeMarre Carroll、Paul Millsap及Al Horford等整齊陣容,加上Dennis Schroder及Kent Bazemore等後備,就算常規賽獲60勝,仍殺不過LeBron James及他的騎士隊,在2014至16年球季,分別在東岸決賽及四強負於騎士,打擊極大。其實早在2004開始,鷹隊「雙J」Josh Smith及Joe Johnson也曾為鷹迷帶來希望,可惜也始終過不了次輪。
東岸球隊多以硬橋硬馬為主,熱火和紐約人的防守令人難忘,溜馬及公牛的防守也不遑多讓,鷹隊與騎士是少數打法華麗,注重攻守平衡的球隊,可惜此舉卻令他們面目模糊,數起鷹隊,你會記得一堆球星,最早的Pete “Pistol” Maravich開始,之後如Dominique Wilkins、Dikembe Mutombo、Josh Smith、Steve Smith、Josh Johnson等等,但球隊在季後賽始終走不到更遠,由1970年開始,他們就只曾試過兩次打入東岸決賽,一次是「一線鷹」的2015年,另一次則是剛完的球季,由Trae Young帶領,最後不敵公鹿出局。前人的夢想,將由Trae Young與Bogdan Bogdanovic、Clint Capela和John Collins等繼續完成,但今日面對網隊及公鹿等強隊,要突圍而出仍相當不易。
鷹隊實力平平,反而波衫及熱身套裝的設計更加搶眼,不論是那個似足「食鬼」的鷹頭剪影,還是之後的大鷹圖案,都令人印象深刻;其實九十年代至千禧年間,很多球隊都有相若設計,例如速龍圖案加上紫色直間、活塞的「火馬」、公鹿的大鹿頭,以及灰熊也是同樣設計,只不過灰熊是把那隻暴怒的熊放在波褲上,當年Big Country和Mike Bibby等穿起來,相當漂亮。
因為主色是紅色的關係,鷹隊的波衫很蝦人着,但細心點看,其字體設計和圖案平衡都做得相當好,可惜因為球隊實力不強,所以在香港始終是冷門,記憶所及見過最多的鷹隊球衣,離不開Nique和Mutombo。而88年Nique參賽的那套鷹隊球衣,上身簡約設計,下身有個「食鬼」logo,極之漂亮,所以我到訪阿特蘭大時,也買了一條波褲留念。
在2007年工作後回到酒店,就見到Dominique Wilkins經過,我當然上前邀請他合照,我還客氣地說,覺得他在1988年那屆入樽賽,應該獲得更高分,令他笑不攏嘴;鷹隊的球迷,請原諒我為了合照而說了一個小小的大話,比起MJ的罰球線入樽,Nique的落敗自是理所當然。
文: 仙道彬手記(逢周三、五刊出)
Picture: Logos-World.net
Comments